“生活大于文学,尽管文学不会直接改变现实,但是会让人守住内心世界悠然的秩序”“我们都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无论是一棵草还是一只蜗牛,在自然的天秤上任何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都值得呵护尊重悲悯”“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自然的馈赠!”“故乡是一种矛盾而又辽阔的心情”。这是8月20日南通作家马国福走进如皋文明实践点开展江苏省作协文学照亮生活作家走基层文学惠民活动讲座时的亮点语言。
按照江苏省作家协会安排,中国作协会员、南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国福走进如皋,作“以美好生活态度丰盈心灵”为主题的讲座,与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如皋作协会员以及热爱文学的群众共一百多人共同分享文学、阅读、故乡、人文美学的魅力。讲座中,马国福围绕自身从故乡青海乐都到江苏南通发展的工作经历、写作经验、阅读蜕变、认知变化的心路历程,畅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他认为,在电子时代,纸质的阅读更给人一种安详的力量,持久的阅读如同从大海里舀水,知识是可以遨游一生的海洋,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一眼甘泉、一缕清风、一道暖阳,它可以让人的内心温暖、独立。读得越多,汇聚的水越多,每读一本书,都可以跟随主人公感受他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与他产生共鸣,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强自我的精神强度生命的广度。在讲座中他结合自己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时的收获,分享了阅读李修文、夏立君、王开岭、李汉荣、鲍尔吉原野、北大教授朱良志等著名散文家、学者作品的独特感受。他结合自己近年来发表在《上海文学》《雨花》杂志上的作品,剖析了人与故乡、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微妙思考。他联系自己近年来出版的散文集《无限乡愁到高原》《在尘世的烦恼里开怀》《人间烟火皆是深情》,畅谈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意义。他说:“美是唤醒并激发我们对平凡光阴报以亲近态度的秩序和力量。这种态度决定着我们的幸福指数和时间质量。对时间的态度就是生命态度、美学态度、自我丰富的修为态度。365天光阴,天天一模一样,那我们只是单调重复活了一天;如果努力、用心、上进,用美好的态度尽可能让自己每天过得有所不同,那么才算真正过了365天。时间的意义就是找寻不同,过得不同。这种找寻的过程就是成就生命独特质量的过程。”
讲座最后,马国福和当地大学生、文学爱好者就大家关心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成长价值的话题热烈互动交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好评,他们纷纷发言表示深受启发,得到了文学和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