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市文讯
文化的磅礴力量——通州区文联成功组织燕赵访碑活动
发布者:陈霞 发布时间: 2025-08-22

6月29日—7月4日,通州区文联组织区书协会员十三人,开启了燕赵访碑行。

1.jpg

图1:七月一日涉县娲皇宫访碑合影

访碑六天行程里,一行人瞻仰了一二九师抗击日寇巨幅浮雕群,参观了五座博物院馆,观摩了娲皇宫刻经(图1)、响堂山石窟及朱山石刻,拜读了三块汉碑、隋唐元各一块碑及众多造像、墓志刻字。

大家行前自做功课,现场细致学习,归后索隐穷追,研习临摹经典,撰写心得体会。摘要如下:

仇德冲:参加齐鲁、三晋、燕赵访碑,我不是遊而是朝圣,虔诚地立在先圣刻字前,内心与先圣神交意会,从中领会揣摩先圣的内心世界、精神寄托和艺术表达。

巫毅华:访碑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些千年碑刻深刻对话。这不仅是艺术熏陶,更是心灵洗礼,让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敬仰之情愈发深厚。

沈海云:访碑,让我又一次见证了正直之士对忠诚贤良敬仰之情。书法是人生修行,一个人修行固然清苦,而一群人修行一定快乐。

陆炀:娲皇宫刻经,为北朝人用刀笔写就的书法日记。千年后,我读懂了“创世”:从来不是神祇的专属,而是每个生命在困顿中的坚守、在荒芜中播种的勇气。

曹美君:一路访碑,多见残碑断碣。恰是这些不完美,留下了想象空间,使得石刻碑文意韵更悠长。指尖拂过那些佛经刻字,历经千年风雨,笔画边缘虽已模糊,却更显坚韧。文字虽剥蚀,恰似在与人隔空对话。碑石如史,字字藏魂!

无疑,这次访碑,既是一次寻根之旅,又是一次朝圣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之旅。它体现在:

一、八路军一二九师红色文化独特绚丽

7月1日,中国共产党104岁生日。这天往娲皇宫途中,沿途绵延九座山崖壁上,镌刻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气象宏伟,场景生动。这是一道独特绚丽的红色文化风景线!设若没有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国家,及千千万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烈士,今天这寻常日子何以得安宁又小康?

二、中山王国文化灿若星辰

2.jpg

图2:中山国铜方壶铭文局部

公元前770年,游牧白狄族鲜虞部于新市建中山国,历四百七十余年间,中山国与韩、赵、魏、燕四国一同称王。中山国王墓葬群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其中以铁足铜鼎、刻铭铜方壶、铜圆壶最著名,呈精巧、纤细、流媚、华美风格。器身各镌刻铭文(图2)数百字,布局疏朗、匀称、大方,结体端庄、修长、曼妙,线条曲直、匀称、劲挺,风格鲜明、独具一格。无疑,白狄族鲜虞部游牧定居华北大地,为燕赵文化所浸润,又结合游牧民族文化,不仅制造了大量精美器物,而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字,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灿若星辰,将永载史册。

三、佛教文化持久深邃

十六国后赵时期,邺城为国都佛教初兴,历东魏至北齐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北方又一佛教文化中心。邺城外廓城遗址发掘出土了2895块北朝佛造像,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工艺精湛、造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僧侣们为保存佛经,于燕赵响堂山、娲皇宫和齐鲁泰山、铁山等处刻经,刻经书法恣肆汪洋。佛教延绵一千多年,时起时伏,而寺庙依然林立,香火依然很旺,信众依然庞大。佛教的魔力无边,因了佛教文化持久又深邃!

四、磁州窑瓷品文化诗意盎然

3.jpg

图3:宋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河北院)

磁州窑瓷品始于北朝。至北宋,磁州窑将诗、书、画用于日用瓷创作,创烧了白地黑花特色精品,使日用瓷诗意盎然。元时,磁州窑为皇家官府烧造贡瓷,产品远销海外,代表了当时北方瓷器最高水平。河北院及邯郸馆、定州馆,藏磁州窑自北宋至元所产瓷品,以日用瓷为主。其中瓷枕,造型多样,画面简洁而生动,美不胜收。代表作如宋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豆形枕(图3)、金白釉黑彩蜻蜓点水纹如意形枕、元白地黑花山水人物诗文长方形枕等。除磁州窑外,燕赵之地还有邢州邢窑、定州定窑、井陉井陉窑,共同构成了多彩辉煌的燕赵陶瓷文化。

五、摩崖刻经及石刻书法文化蔚为壮观

4.jpg

图4:享誉“天下第一壁经群”娲皇宫刻经局部

燕赵大地,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凡摩崖刻经及石刻书法等,规制宏大,数量惊人,书法文化异常丰厚。摩崖刻经中,北齐娲皇宫,耗时二十七年、凿壁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刻录六部经文、十三万余字,鸿篇巨制,气凝笔端,铁画银钩(图4),享誉“天下第一壁经群”。南响堂山刻《文殊般若经》,书风与《泰山摩崖金刚经》相仿,可直窥写经体结体与用笔。石刻书法中,碑刻书法中,如《汉祀三公山碑》、《汉夏承碑》、《汉白石神君碑》、《隋龙藏寺碑》、唐颜真卿书《宋璟碑》,风格各异,弥足珍贵;造像、墓志中,邺城考古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藏大量造像、墓志刻字,点画精到,率性灵动。统览从北魏至北齐时期摩崖刻经、造像刻字和墓志刻字,可清晰地看到北魏“点画精到,棱角分明,笔致灵活”的书风,在吸收借鉴了隶书笔意后,逐渐过渡到了“偶参篆书结体,楷制楷意已浓,兼取隶书波挑,呈隶楷兼容、正欹相依、工雅中和、自然舒朗”的写经书风。

这次访碑,不仅访得了石头上的文字,还访得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更充分感受到了文化的磅礴力量。这就是“文化在创造,文化自深厚,文化总传承,文化定弘扬,文化必自信。”

(撰稿:通州区书协黄宝乐)

Produced By 中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