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品读诗人冯新民新作有感
发布者:徐景熙 发布时间: 2018-01-29

  作家群体中有过这样一种现象:年轻时写诗,中年写小说,晚年则多从事散文创作,包括写纪实性、回忆性散文。

  冯新民先生似乎是一个例外!他步入文坛之后,始终同“诗神”结缘,发表于报刊的,结为集子的,都是诗。

  他是70岁上下年龄段中较早出道的诗人之一。而坚持至今,还在辛勤笔耕并能不时奉献优秀诗章的,已经很少,他仍是其中为数寥寥者之一。

  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40个年头。诗人新民主要是在这40年中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我们有必要从这一时间跨度来读新民其人其诗。

  中国文艺进入新时期后,经过拨乱反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文艺思潮大致形成“三头推进”的局面。一是现实主义的回归,现实主义文艺在审美倾向、艺术特征方面得以拓展和深化。二是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求新求变成为时代呼声,文艺领域也涌动着此起彼伏、不可遏制的探索潮流。各种新思潮,主要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颇具活力的思想文化资源被引进,创作实验也节节推进。现代派、先锋派、探索性作品、实验性文体不断问世。三是文艺基本格局出现了结构性大调整。通俗文艺崭露头角,适应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凭借现代科技和媒体推动,得天独厚地大发展。

  自然,这“三头推进”,虽是互融互补的关系,但也不可能做到均衡发展。既呈现文艺的多元和繁荣,也是一把“双刃剑”,难免出现混杂无序、泥沙俱下的现象。

  在这种时代特征和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下,新民是个头脑清醒、广采博取、勤于探索,着眼于思维流程的更新、努力向生活深广度开掘、孜孜于艺术表达力提高的一位诗人。他继续张扬开放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创作的精髓在于“真”,说真话,抒真情;也从具更大覆盖面、得到更广泛受众呼应的通俗文艺中汲取滋养。在此基础上,他铭记鲁迅关于诗歌创作贵在“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要求,着意在价值取向、诗格诗风等方面作出了坚韧的探索和实验。从2013年出版的《风中的广板》和2017年新出的《弦语》这两本诗集看,他始终是坚实地站立在江海文坛前沿的一位以质取胜、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

  诗集《弦语》的取材本身极富诗意,涉及诗书、音乐、绘画,茶,酒,花鸟,季节,山水,建筑,古迹,民俗……从中抒发丰厚的意蕴、遐想、哲理、诗情。他运用象征、幻想、隐喻、反逻辑的艺术手法,突破时空程序,有时故意打断表层关联,让时空错位,以朦胧、梦境、跳转、通感的技巧,营造意象叠加,表达作者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情思,对历史的回眸,对新时代走向的关注,对民间百姓生活愿景的热切期盼。

  新民诗作成功来之不易。这里,我仅以个人与他接触中的几件事情,加以印证。

  早在1979年,我写了一篇关于文艺批评的短论,交当时市文联《创作交流》。我请在场的新民先看看。他看后指出,我在文中写批评家别林斯基和作家果戈理之间关系的一节,没有说透,有点可惜,应该展开论述。回去后,我重读别林斯基文集中长篇评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以及果戈理一度思想错误转向后,别林斯基病危时写下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深受启发,重新写过。事后,不但《创作交流》用出,《新华日报》也予刊登。在我进一步扩充后,1981年第11期《芳草》文学月刊将这篇《文艺批评三题》用几版篇幅重点推出。事后《芳草》主编亲自写信来,给予好评,并约稿。我在近40年后,利用今天的机会向当年新民的指导,道一声:“谢谢!”

  到了新世纪,那年,市作协组团去台湾采风。返回那天,我们在台湾机场购物。我买了好几本文史类书,而新民则独自在音乐专架上买了不少音乐专业的书和西方经典音乐磁带。当时我暗暗称奇!原来他的好诗,不但与酒、茶、山、水、男女情爱有关,与其通晓历史有关,还与他酷爱痴迷音乐有关!

  另外,应该大书一笔的是,他两次任责任编辑出版的1977年以来的《南通诗歌选》《南通散文选》《南通评论选》,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具更高文学史和文献价值、其工程含“抢救”性质的《江海文库》大型丛书,成果斐然,功不可没。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他深厚的古今文学功底和多方面的艺术才情。


Produced By 中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