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红
张志和,人物画家,作品屡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内重要展览。
志和是喝濠河水长大的南通人。六桥风韵滋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批美术家,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影响了他的美术梦。
仅人物画家而言,南通就有沈启鹏、侯德剑等,还有享有盛名的范曾和范扬。
在江苏,当代有高马得、朱新建、周京新、徐乐乐、刘二刚等。
若放眼现当代中国,自然有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王子武的《鲁迅》以及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等等。
他们对志和的艺术眼光有着重要的牵引。
志和性格温和,为人敦厚,处世谦逊。初识其言之讷讷,但交往多了,便洞见其艺术思维的波峰浪谷,以及对绘画道路的执着追求。
文人画的画家大都饱读诗书,特立独行,志和心之向往。他的作品总是充盈着传统哲学的冥思和人文精神的圆融。
志和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面目行走在美术殿堂。如果说南艺的学院教育给了画家视野拓展与精神滋养,那么心性笔墨则成全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志和充满情趣和禅意的语言体系里,夹杂着内心依存的少年天真与玩劣,而这些元素又恰恰与中国传统相默契,丝毫未影响张志和的作品走向全国。
志和与许多成功的画家不同,不善言语。他用其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与造型告诉世界:我是谁。
志和认为,画仅仅好看是不够的。一幅画没有画家的理解与发见,是缺乏灵魂和厚度的。创作应该画出画家真实的内心,笔墨当为率性自然的家园。
三十余年创作之路,成就了志和人物画的特点,那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让人物变得情趣盎然。
关于人物的造型,志和自有理解:造型是自己造一个型,与自己所受教育和习惯有关。
作为本土出生的人物画家,志和作品两次入选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实属不易。
人物画,志和作品可分两类。一个是禅意十足的小品,一个是结构严谨的史诗。如果以小说创作来比喻他的人物画,志和不仅是短篇小说的妙手,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手。
人物画讲究气韵传神。志和的人物画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画不同,它不是打眼就让读者喜悦的,而是需要品读渐能走进桃花源里,结识远离红尘的人物。
这类画作无论是盈尺小品,还是四尺立轴,人物皆从古代走来,仿若高士与闲客。或一亭一树,或一花一瓢,或一石一水,人物慵懒悠然。错落的题款,逸趣横生。小幅人物画耐看,新文人画笔尖踩着传统的散板,余韵缭绕。即使今天再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西厢记》,依然值得称道,志和的墨趣和造型在上个世纪就掳获了专家挑剔的目光,并非偶然。
如果仅从小幅人物画来认识志和的艺术成就是远远不够的。大凡被美术史记载的往往是重大题材,或者是鸿篇巨制。志和亦努力地进行着艺术尝试。
这些年,他潜心创作了《纺线图》《开垦图》《演操图》《牧羊图》《大会师》《爬雪山》六幅大型工笔人物画。其中,反映艰难岁月时期南泥湾大生产、红军会师、长征等军事题材作品五幅。每幅作品人物百余,场面宏大,创作时间长达两年之久。
2009年,志和的作品中国画《爬雪山》,又一次赢得中国美术界权威的好评,顺利入选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此后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二届全军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重要位置展出。
早在1991年,《纺线图》是他创作的第一幅主题中国画。作品展示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一幕,画面广阔,生动描绘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难忘岁月,充满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年作品入选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省美展并获奖。国画大师宋文治先生这样评价《纺线图》:八路军的形象是变形的,但画得很可爱!
诚如在回顾自己绘画创作之路时,志和谈到:“我的国画人物和连环画创作,最具特色的要数变形人物。其实,对人物进行变形表现的画家自古有之,影响较大的有明代画家陈鸿寿,近代齐白石笔下的人物,在求神韵中亦表现出强烈的夸张变形;当代画变形人物,要数关良的戏剧人物画最具代表性。唐代孙过庭谈书法有句“情动形移”,画家韩羽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说,情之所动,又何止“形”移,连“色”、“声”、“境”都是要移的。我的人物画处理得益于南艺老师的指导、启迪外,中国古代民间雕塑的敦厚、木刻画的纯朴,国外画家梵高作品中喷薄出的疯狂生命力,莫迪尼亚尼优雅抒情的画风,卢梭作品的天真烂漫,都对我变形人物画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物画得可爱,出自宋文治先生,这是十分难得而不易的评价。
于是,我想到志和创作时的快乐来。他总是那样用心、认真地画出内心的喜悦,那样坚持、忘我地创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美术作品的内涵总是在微言与大义之间,让观者领悟,让时间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