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摄影作品的研讨与交流,浓化创作氛围、提升艺术水平,3月16日,南通市摄影家协会携手市图书馆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围绕本土摄影家李向东《通城忆象》专题摄影展作品,开展摄影沙龙活动。来自全市各地的60多位摄影家、文艺评论家及文化研究者参加活动。
中摄协会员李向东,专注纪实摄影创作数十年,此次在市图书馆举办《通城忆象》专题摄影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沙龙围绕《通城忆象》的摄影实践、创作理念、视觉表达及展陈设计,展开多维探讨。文化研究者从地域文脉角度,解读作品中的城市肌理;文艺评论家和纪实摄影人,就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与影像叙事,进行了多角度剖析;青年摄影创作者则结合当代摄影的艺术表达和发展趋势,展开跨界对话。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持续两小时的交流中,十多位代表先后发言。此次活动搭建了摄影艺术交流的新形式,通过影像与学术的碰撞,为南通摄影实践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
摄影师创作体会
李向东:自2005年起,我用黑白胶片记录南通老街——寺街的百姓生活。寺街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扇老门,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温度。黑白胶片的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摄影的致敬,更是为了捕捉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瞬间。寺街于我,不仅是拍摄对象,更是情感的寄托,每一张照片都是我与这片土地、这些人的无声对话。
1. 静待时光,捕捉真实。
黑白胶片没有色彩的干扰,更能突出人物与环境的本质。在寺街,我常常长时间驻足,等待最真实的瞬间。无论是老人晒太阳的悠闲,还是孩童嬉戏的灵动,都需要耐心观察,才能捕捉到最自然的情感流露。
2. 光影为笔,书写故事。
寺街的老建筑与狭窄的巷道,为光影提供了天然的舞台。我注重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通过明暗对比,强化画面的层次感与情感张力。光影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讲述故事的语言。
3. 融入生活,尊重被摄者。
纪实摄影的核心是尊重与共情。我始终以低调的姿态融入寺街的日常生活,与被摄者建立信任。只有在他们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拍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画面。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寺街百姓生活的敬意与记录。寺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张面孔,都是我镜头下的珍贵记忆。黑白胶片凝固的不仅是瞬间,更是时光的厚重与生命的温度。
研讨者发言摘要
陆路(南通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江海文化研究会会员)
寺街,是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块重要基石,是千百年人文精髓的璀璨凝结。李向东老师以他十多年的热爱与坚持,将镜头对准这片充满故事的深街里巷,他精心雕琢的作品,令人心生感动!这份感动来自寺街深处鲜活的百姓日常和浓郁的烟火气息,来自摄影师那份矢志不渝的执着与坚守,李向东老师的作品,不止于寺街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摄影师的心灵与现实寺街生活的深刻共情。
今天所见的这样画面中,鲜活的百姓日常和浓郁的烟火气息,已经绵延了千百年之久,随着寺街的改造,这些场景正在逝去,不少画面,已经成为最后的绝唱。古老的寺街,不应是冰冷的建筑或空间,必须是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活生生存在,真诚期待在改造后的寺街中得以存续。这些摄影作品提醒我们,即便是在城市快速变迁的今天,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文化的记忆与情感,依然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陈建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协摄影评论委员会顾问)
李向东《通城忆象》是一组非常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可以称为精品之作。
纪实摄影不同于主题性的宣传摄影,也不同于讲究光影艺术的沙龙摄影,它更注重社会认知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李向东拍摄《通城忆象》前后近20年,他的拍摄之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他完全出于对摄影的热爱和对老街居民的感情,拍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体现了摄影人的一种文化自觉。他先是与居民们交朋友,融入他们的生活,然后才进入状态捕捉老街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拍出既有人文情怀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仔细欣赏,一幅幅作品看似随意实则是精心选择的画面。
感谢图书馆举办这次展览,为人们留下了真实、生动、丰富的宝贵影像资料,让我们重温过去,更好的面向未来!
靳新来(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艺术门类中,摄影与绘画最为接近,同为视觉艺术,将三维空间的事物用二维空间来展示给读者。在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看来,摄影是伴随着机械复制时代而兴起的一门现代艺术,与绘画的不可重复性不同,摄影成像后可以不断复制,带来的是艺术“灵韵”的流失,求异的贵族的精英的审美趣味,于是让位于趋同的普罗大众的喜好。所以,今天在市图书馆展出的《通城忆象》摄影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呈现给我们的不是艺术的神圣、高大上,而是特别地亲民、接地气。李向东先生的《通城忆象》摄影作品展,特别富有人间烟火气,相信能够唤醒每一个热心观众的生活记忆,在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心头又升起一种怀旧的淡淡感伤。
机械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人性的沟通、“灵韵”的应和。而李向东先生有力地克服了这种缺陷,使得作品获得了某种“灵韵”效果。他以艺术家眼光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将之定格下来,普通的生活场景、普通市民的音容笑貌,楚楚动人,富有感染力。而执着于黑白色调,赋予作品一种浓浓的历史沧桑感,这一帧帧黑白照片都没有单独命名,实际上是单元群像组合成一幅生活长卷,以此系列整体给读者带来强烈审美视觉冲击,打破了传统艺术独有的那种凝眸静思的观赏方式。
毛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为本次沙龙发起者,我们邀请了包含文化研究者、文艺评论家、纪实摄影师、当代摄影人以及摄影艺术画廊和影像输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主要目的,就是围绕李向东《通城忆象》摄影作品,进行多维度的研讨交流,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灵感、擦出火花,就如何构建“主流与多元共生、个性化表达与传统纪实并进”的摄影生态做一些尝试,努力为南通的摄影人创造一些交流互动的平台。
传统纪实摄影从未过时,依然是时代的见证者,李向东《通城忆象》的创作实践以及众多通城百姓前来观展并被感动,恰恰证明了纪实摄影的生命力。从姚剑湘《城市记忆》、李建淮《我家就在黄海边》,到王秋高《东大街》《香期场》、沈华《烟火虹桥》,我们从南通一批纪实摄影师及其作品里,感受到他们对摄影的热爱,对养育自己的这方水土的情怀。
当然,我希望看到纪实摄影的传承与创新,更希望看到传统纪实与当代摄影的相容并进。
彭常青(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李向东的《通城忆象》是跨度二十年的跟踪拍摄,为我们从事纪实摄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我们从中看到一个杰出摄影人的执着和情怀。摄影人特别是初学者,应该拍什么、怎么拍,李向东的这些作品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和启示:一是要专心、静心、潜心、耐心,不带任何功利心,长时间去打磨、去坚持;二是立足身边、立足当下,从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做好影像记录,为后人留点可资参考的生活痕迹和历史文献,这是纪实摄影的意义,也是摄影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严荣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25届国展金奖获得者)
老照片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及珍贵的影像资料,给后人看到这个城市的变迁。南通人对老街有种情怀和眷念,当看一块块青砖,一条条石条,似乎都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作为本土摄影人,应继续拍好这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每个我们摄影人的责任。
张伟达(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市摄协技术与创意委员会副主任,艺彩轩摄影坊主理)
李老师的拍摄过程很是严谨,对图片质量要求很高。为了能让这次影展中的照片以最好的黑白影调呈现给观众,我跟李老师共同对照片的黑白影调的调整和使用的纸张进行研究探讨。在确定好使用的纸张后,我们对纸张、打印机及电脑用专业仪器进行了色彩管理,并打印了测试照片。最终不负所望,将李老师的作品完美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说实话,作为负责照片输出的我,也被李老师的严谨所打动,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也是对我的一种考试,我尽量去获得高分。
王淼淼(网名:凉白开,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蚂蚁摄影资深会员)
最初,我是一名纪实摄影爱好者,热衷于用镜头记录现实。后来,在一些朋友的影响下,我逐渐接触到当代摄影,并开始探索其中的魅力。
当代摄影与纪实摄影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直接记录,而是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思想表达。这种转变让当代摄影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更能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在我的创作中,我始终认为: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只能代表我当下的思考与感受。而作品呈现给观众后,它的意义便不再局限于我的初衷。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正是这种多元的解读,让一幅作品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甚至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我期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与交流,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当代摄影,都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为南通的摄影氛围注入新的活力与光彩。
曹海东(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协评论委员会副主任、S&S画廊主理人)
展览比较独特,每张作品没有用展签,让不同的观众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及兴趣爱好,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让摄影作品回归最原始的对话,画面提问,生活作答,挺好的。再有,我也是学拍人文摄影的,李老师这批作品,还是以传统纪实人文为主,也有一些当代摄影的元素。我的老师吴家林对我们的要求,就是“瞬间抓拍,艺术的记录”,简单的说:就是在平常的场景中发现有趣味的瞬间,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的展览就有好多作品很精彩!
吴霄云(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协摄影评论委员会秘书长、通州区摄协主席)
寺街,流淌着多少代南通人的生活轨迹,凝视在李向东老师的每一幅作品前,一下就被带入画面中,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年那月那日那刻的人间烟火气里。
《通城忆象》是通过长期真实记录的寺街生活场景,具有记录和保存的历史价值,是历史的视觉见证。这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有对生活的观察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态度。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瞬间,传达出人们在平凡生活里浓浓的亲情、邻里情和爱情,李老师在拍摄过程中与寺街人文共情,使照片超越了影像本身,成为人性魅力的闪耀载体。这组作品如同时间胶囊,封存了流逝的寺街风貌、人文、情感与点点滴滴,为我们打开了回味过去的记忆大门。
时代总是在不经意间日新月异,蓦然回首,镌刻在人们脑海里的珍贵画面,摄影家们却能用影像温情地重现在您的视野里,让您回忆、让您感动、让您共鸣!感谢李向东老师,让我们一直拥有通城记忆!
陆光彩(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协评论委员会委员)
这种沉浸式研讨,多维度的交流,让作品和思想在这里交织碰撞,赋予展览更高层次的意义!这样的形式在南通出现很开心,摄影人的春天。
这近百幅的摄影作品背后,是李向东老师的热爱、坚持、积累。他有自己的摄影理念和独到眼光,知道自己要什么,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轻易不会摇摆。幸福的事,让人羡慕。
羡慕的同时,思考,为什么李老师能够如此坚定地明确目标不随意漂移?这和他的艺术素养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不是一朝一夕,是长期的热爱学习积淀。我们每一个摄影人都应该坚持学习、拓展视野,包容国内外不同门类的摄影形式。这样,在自己需要自我表达的时候,才能精准地为自己确立方向、实现自我表达。
摄影门类很多,充满诱惑。人文纪实摄影如何做长做深,要学习李老师做一名长期主义者。
王秋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协摄影评论委员会委员、海安市摄协副主席)
《通城忆象》展出的这些片子,都是李向东老师近二十年坚守,用心用情为这座城市留下的视觉文献。
一座城市在摄影师眼中就像看自家的小孩,当他一岁时你没很好的给他留的记录,到了三岁五岁二十岁,你想回过去记录已无可能,回不去了。
纪实摄影其中有一大意义,就是档案,档案是一个城市的情感地标。现在摄影群体众多,各类摄影层出不穷,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座城市有众多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自主创作,从不同角度为城市留下忆象的摄影师,这是这座城市的“福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照片将变成历史的见证和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为这些摄影人鼓掌!
季丰吉(南通市图书馆馆长,本次沙龙活动发起者之一)
《通城忆象》是一次精彩摄影作品的展示,摄影沙龙是一场跨界的对话与交流,但更是一次对南通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