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动态
鲁敏作客“名家有约”——“文学取景器里的四张面孔”
发布者:陈霞 发布时间: 2024-04-23

1.jpg

4月19日下午,由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通市作家协会承办的第110期“名家有约”在南通市文艺之家报告厅举办。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应邀作“文学取景器里的四张面孔”专题讲座。

作为一个写作者,随着时间长河的推进,如何找到自己想写的主题,并与之建立感情,最终把它呈现成文本?鲁敏结合自身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经历,选取了不同时期创作取景的“四张面孔”,倒叙其自身创作感悟,与大家作现场分享。

2.jpg

面孔一:一路奔腾、披沙沥金的“小老板”。以新近长篇小说《金色河流》创作为例,鲁敏谈到,作为一个70后的写作者,经历了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创作生涯,个人的命运与时间、与空间、与国家、与民族的感情,已经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年,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随着“股市”“高速公路”“经济特区”“双休日”“打工潮”“农村空心化”等关键词频出,最具代表性的面孔与人群——小老板,进入她的创作视野。鲁敏认为,他们作为最初投入创业大潮的基本盘的构成,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最具社会性格的职业。讲座现场,忆及以往采访“小老板”们的故事,鲁敏谈及《金色河流》中对主人公穆有衡(有总)等的人物刻画,“要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创作财富的人,简单的、纯粹的赞美或讴歌不是文学,而是要以一个中性的视角去看待他们。”她谈到小说《金色河流》中的三条河,经济发展是一条河,文化艺术是一条河,人的一生也是一条重要的长河,三条河之间自有密切的联系。

面孔二:沉默与失败的大多数。以小说《六人晚餐》创作为例,鲁敏谈到如何取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业转型期与世纪之交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切换带来的产业转化;取景于时代向上抛出命运的硬帀与落地时的多种可能下,无数个家庭与个体都是时代巨人身上的零件或蓖麻的前前后后。作家以中国式晚餐为切口创作小说,向读者展示情感内向的东亚家庭,以晚餐为一种曲折的婉转的交流方式,相互靠近、但也相互伤害的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小说被译成瑞典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种版本,在多个国家宣发。

3.jpg

面孔三:公共空间下的私人生活。这是鲁敏创作小说《此情无法投递》时取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背景故事的一张“面孔”。鲁敏谈到,把人物关系放到时间参照系里,有助于理解当时的环境。比如,当大概率的私人事件变成公共流量的密码,人和自身的身体、性别的关系极易成为公共事件。如何从一些小故事、小场景中找到令作家印象深刻的一张“脸”,找到创作时取景的切入点,需要作家对日常生活作出深入、细致、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面孔四:媒介奇观下的假面。以短篇小说集《梦境收割者》中《或有故事曾经发生》等篇目为例,细述其创作取景于无限追踪“人的秘密”的当代媒介奇观VS一个人对于死亡自由的捍卫,深刻揭示都市生活中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互噬。在这张“面孔”的取景上,鲁敏提到了非虚构类文学的创作取景,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偏向,如或偏商业化、或偏女性思维化。“谁书写谁就是主场”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常有的现象,也是写作者需要认识到的一点。

最后,鲁敏谈到“与写作的关系”,就是处理悦人与悦己的关系。每一代人对成功学的定义是不一致的,处于不同时代的写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当下所处的外部世界作好即时对照,才能让写作在悦人、悦己、悦时代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4.jpg

南通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光主持讲座。

5.jpg

6.jpg

7.jpg

全市文艺家会员听取讲座。

Produced By 中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