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光尘纪》储建红摄影展在深圳开幕。本次摄影展由南通市文联指导,南通市摄影家协会主办,广东省摄协艺术摄影委员会协办,深圳九月艺术中心承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为展览题写序言,中摄协原秘书长高琴宣布开幕。中共南通市委原常委、南通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张小平,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及广东各设区市摄影界的领导嘉宾共200余人参加开幕式。
南通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摄协名誉主席顾华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说,江苏南通与广东深圳两地携手,共同举办了这次展览,这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和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南通,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碰撞和艺术交流。两地摄影界以光影为媒,让南通江海文化与南粤开放视野相互交融,这也为南通摄影人创造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柴选对于本次摄影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储建红的摄影创作贴近生活,有着平和的叙事基调与见微知著的深度思考。作品打破了传统拍摄的仪式感束缚,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真实生活的视觉体验,画面充满细节的鲜活感,适合静下心来仔细欣赏和品味。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省文联二级调研员陈益刚致辞说,作为“六边形战士”,储建红将设计与摄影等多元领域融会贯通,由此形成了独特风格。同时,对于生活的热忱和对艺术的执着,又让她在创作上如鱼得水、佳作频出。为什么这次展览能“大咖”云集,原因就在于此。
广东省摄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摄协主席赵青对本次摄影展在深圳举行表示祝贺,对从北京、江苏、湖北、云南、河南等全国各地专程赶来的众多著名摄影家表示欢迎。他说,《光尘纪》呈现的作品,是艺术家用心用情的记录和表达,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值得每个摄影人借鉴和汲取。
作为本次影展的作者,储建红说,这次个展之所以选在深圳,一是因为这里有胡国庆老师,有他作为策展人,才使得这次展览收获这么好的效果;二是由于自己曾有一段南方工作经历,这对于个人的人生和成长,都至关重要。现在虽然自己主业是品牌设计和空间设计,但无论多忙,却坚持摄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自己来说,相机早已不是一个简单工具,而是与世界对话、交换灵魂的精神“暗房”。
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摄影专业储建红,是中摄协会员、江苏省摄协会员,现任南通市摄协副主席、市摄协摄影艺术与商业委员会副主任、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理事。她深耕胶片暗房与人文纪实摄影,早期于《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权威媒体发表大量摄影作品,先后创立过北京野魅摄影工作室和国内较早家纺产业摄影基地,作品获首届全国妇女摄影比赛铜奖,入选江苏省摄影艺术展,多幅作品被《中国摄影家》收录及徐悲鸿艺术馆永久收藏,其镜头聚焦社会现实与自然人文的交界,以女性敏感和锐度,凝固兼具思想深度与视觉美学的艺术影像。
嘉宾们在户外巨幅海报前合影,荧光软膜在夏日阳光下流淌如河。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深圳市摄影家协会调研期间,来到九月艺术馆参观展览。
开幕式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九月艺术馆创始人胡国庆开场,由南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周建江担纲主持,主持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界嘉宾致以诚挚谢意。
中共南通市委原常委、南通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张小平、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全国及广东省各地市摄协领导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南通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南通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顾华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其后中国摄影报副总编柴选、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省文联二级调研员陈益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赵青相继发言对展览表达了高度认可。
亲友团代表向艺术家储建红献花。
艺术家储建红用饱含深情的言语致答谢词。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高琴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储建红的作品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吸引了众多观众,艺术馆内光影流动,装置艺术的互动元素让开幕氛围热烈而沉思。观众步入展厅,即刻被“光尘”主题的视觉叙事包围——光穿透尘埃的生命力,在装置与影像的对话中悄然绽放。
九月艺术馆馆宠三宝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装置“光翎”——以数根立柱灯箱象征恒河之上海鸥羽翼与太阳光束的共舞,暗合“光尘”中穿透性的生命力。观众纷纷在此打卡留影。
超宽幅视频播放区。
真实人物肖像与AI生成皱纹手掌的视觉对话,中央镜面将观众身影嵌入女性生命印记中,使观众在镜中褶皱与纱丽色彩叠合中,重新丈量自身与“她者”的距离。AI生成影像构建多义场域,探讨劳作、尊严与时间穿透力。
装置“镜观”是核心互动亮点:90°直角镜面构建无限递归的视觉甬道。当观众步入镜角,四重倒影在光尘中跌宕延展——观物、观景、观人、观自己,你驻足的身影被折叠进光渊,前一帧凝视成为后一帧历史,每一次眨眼切割流动的永恒。这不仅是对“共在时刻”的诗意解构,更强化了生命在融入与自持间的灵性跳动。
装置“浮生显影”的三面光洁镜面影像与底层的静态照片形成“动态尘埃”与“凝固永恒”的对位。野草生长、双手摩挲记忆之物的影像,在屏上流淌出时间的显影之河,凸显生命谦卑形态中的永恒之光。
光影穿过半透纱将影像投射到墙上,形成朦胧氛围感。
互动明信片区域,观众可免费选取喜爱画面带走,成为展览与个人的心灵联结。
“光”与“尘”的视觉叙事,打破地域符号束缚,回归生命本真。艺术馆内情景式的灯光、装置的光影投射与影像色彩形成层次感——从斑斓之茧的纱丽微光,到刹那流光的镜面反射,再到浮生之镜的尘幕流动,氛围既宏阔又私密。观众在互动中体验“光尘纪”的核心:瞬间灵性觉醒与时间沉淀的韧性。开幕现场,许多观众在明信片区驻足,带走“光尘故事”,延续展览情感联结。